【本文来自《北大教授称目前我国收入水平还是太低了,不会进入低欲望社会,你同意他的说法吗?》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说两个问题:
1)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胜利镇超市里买一大堆一大堆零食水要50块钱;四川省眉山市高速公路服务站,买两瓶水一根烤肠要30块钱。
(相关资料图)
请问,同样的收入,如何评价其在不同空间位置上的购买力?
2)2035年我们的平均购买力与2004年日本的购买力相当,那么请问日本在2004年之后的平均购买力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呢?2004年日本的这个数据,在近二十年的周期内是其购买力波动的波峰呢还是波谷?此外,把平均购买力与中日两国的收入人群结构拿来类比,是否会出现一个马云带高一百个张全蛋的现象?再来,平均数是否会受两国人口差异影响?是否应该看中位数而不是平均数?
这些都是对于数据本身该有的质疑。否则当从直观信息上来看,我们2035年才能达到日本2004年的水平,这一看就会让人觉得中国没救了。
实际上,从我亲身的观察来看,我厂里的工人年平均收入在6k到7k之间,忙季可以上万,他们上下班开车的很多,甚至有人还买了国产宝马。而我在日本去找我日本朋友玩的时候,发现他一个在日立电梯的采购专员,住的是小公寓(租),开的是老日产车,并没有直观感受到日本社会所谓的对我们购买力的碾压优势。
当然,也许我的日本朋友只是个案,但从中国工人对于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和保有质量来看,其购买力绝对没有我们经济学家和媒体说得那么不堪。
当然,收入不够这点,从舆论宣传角度来说,确实能引起多数自媒体的附和,但可悲的是,就如同此文截图中那几个自媒体所转发的内容一样,他们似乎只看到了"收入低"这么一个热点就开始起哄,其他经济相关的逻辑完全被忽略不计。
我的观点是,提高收入这事儿,需要我们产业升级,货币汇率破局,改变给西方当世界工厂的基本产业格局之后,产业的附加值上来之后,收入自然就会上去。
对此,不需要做这种漏洞百出、时空错位、定局不明的平均购买力对比。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