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歙县练江北岸的徽州古城顺着城东路拾级而上,十来分钟就能到“大隐于市”的歙县工艺厂。厂牌的左右两边还分列两块分别由沙孟海、刘海粟题写的古色古香铭牌——“安徽省歙县老胡开文墨厂”“安徽歙砚厂”。
(资料图片)
墨香袅袅中,清脆的敲击声悦耳悠长,文房四宝中的徽墨、歙砚在这里经过时间的洗礼和老手艺人的反复打磨,代代相传,经久不息。
安徽现有25个中华老字号中,徽墨独占三席,其中两个位于黄山,即黄山市屯溪胡开文墨厂的“胡开文徽墨”、歙县老胡开文墨业有限公司的“李廷珪牌”。而据媒体报道,后者是皖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徽墨工厂,这也得到了该厂老厂长、66岁的徽墨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周美洪的印证。
借力“研学游”
所有的老字号都不乏精彩的故事,但老字号不可能仅凭故事在现代商业社会存活。
老胡开文徽墨就仰仗其背后蕴藏的中国文化厚重底色,在方兴未艾的研学游中火了一把。
“今天上午刚走了一批(来研学游的学生),4月21日清华附中的800名学生也在我们厂进行中国文化实践考察课程沉浸式教学。疫情前的2019年,我们每年接待学生15万人次。”4月24日下午,雨后初霁,天高云淡,身形清瘦、架着一副老花镜、颇有老学究风范的周美洪在苔痕斑驳的厂区里接受《徽商》记者采访。
就在记者参观的同时,还有两拨旅行团的负责人来到老胡开文墨厂生产车间规划研学游流程,商讨学生们的具体体验方式。
借力“研学游”,这是老字号为求生存被逼出来的“金点子”。
45年前的1978年,周美洪打父亲手中接过徽墨制作手艺,从车间开始做起。
他勤学苦练、潜心揣摩,得墨法真谛,技艺日益精湛。其间,周美洪继承明清两代传统,研制生产成套的“集锦墨”,不仅品质精良,而且造型融绘画、书法和雕刻于一体,具有很高的观赏性。
1992年,周美洪升任老胡开文墨厂厂长、徽墨研究所所长,又大胆创新,开发研制超细油烟松烟墨,代表作“李廷珪牌超漆烟墨”“李廷珪牌宝墨”“贡墨”等,堪与历史名墨媲美,深得国内外书画家喜爱。
“荣誉只能代表前天和昨天,如何做好今天和明天?”发展过程中,有两大问题始终困扰着周美洪:其一就是徽墨全部要手工制作,年轻人不愿与这个“黑不溜秋不好伺候”的东西打交道,徽墨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其二,徽墨市场呈现“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尴尬局面,主要销往日本等国,“之前我们的高端墨一直是出口日本,年销售额大概150万美元,国内销售寥寥无几”。
为了解决这些痼疾,周美洪决定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蓄水养鱼,用符合经济规律的商业活动,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再生产中永续保护;另一方面大力培养徽墨制作技艺的传承人。
自1995年起,周美洪便把徽墨制作的工艺记录收集在册,有关制墨配方的资料摆满了他的柜子。同时,周美洪还成立了国内首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墨)传习所”,亲自教授学员,目前已有数百名学员学成。
除此之外,周美洪努力扩大经营门路,研制开发旅游纪念墨、精鉴观赏墨和极品收藏墨等适应各种消费需求的徽墨新产品,并将老胡开文墨厂开辟为涉外旅游窗口,使得企业集徽墨生产、非物质遗产展示、科普教育、旅游购物于一体,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进入新时代,周美洪敏锐捕捉到黄山旅游业发展的品牌力和号召力,借此契机,吸引游客尤其是学生群体前来体验徽墨的制作,以此增加徽墨在青年人群中的知名度。
老胡开文墨厂于2015年成立徽墨歙砚研学宣讲团、导师团,安排专职人员免费讲解徽墨、歙砚的历史文化及生产工艺流程,通过实践体会让工厂成为他们的第二课堂,让学生与生产一线制作工人面对面交流学习,手把手传授徽墨制作技艺,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徽墨在中华5000年文明史中的传奇。
一点如漆,万载存真
烟雨江南,水墨徽州。书时为墨,观时为艺,洇出一幅幅山水,沉淀下厚厚的徽州文化。俗话说“一两徽墨一两金”,顶级的徽墨不惜使用名贵的金箔、麝香、蛇胆、珍珠粉等材料制作,小小一块,贵的能卖到4到5位数。
在老胡开文墨厂内建于1973年两层小楼上,陈列着1000多个形状各异的墨条、墨锭、墨柱,它们的价格大部分在千元以上,标价数十万元的也有不少。
周美洪介绍,徽墨之所以价格昂贵,在于工序复杂,且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手工千锤百炼,一两徽墨的成型需要半年,二两徽墨则需要一年。
徽墨以松烟、桐油烟、漆烟、胶为主要原料,经过炼烟、和制、烘蒸等11道工序后,才能成型。“一块好墨,色泽黑润且入纸不晕,并具有防蛀等特点。”
在古法炼烟车间,64岁的吴师傅正在清洗槽道,以备每月25日又一个生产周期的到来。烟灰是徽墨的主要原材料之一,炼烟使用的桐油,均采于海拔1600米左右,由生长三年以上油桐树果实压榨而成。经不完全燃烧,升起的烟雾经过收集管回收,“26斤桐油才能收集一斤烟,我们这个手工取烟车间一天只能生产三到四两烟灰”。
因为烟灰不溶于水,在和制的过程中需要加入麝香、冰片、珍珠粉等十几种动物皮胶和中草药,徽墨配方极其讲究,也从不外传,和墨工人也只有每周一三五的上午才会上班,而且是在一个机密车间内作业。
下一个环节的制墨需要“轻胶十万杵”,就是说拌好的墨料,需要杵捣无数次才能充分融合。然后,将墨锭制成圆柱状,一个个放入墨模进行压制,充分冷却后取出,历时数月自然晾干,用金粉描绘出墨块上面的图案和文字,再经过约12小时晾晒后通过质检,一块合格的徽墨才算诞生。
对徽墨的制作技艺,周美洪早已烂熟于心,如今已不需要其亲自操作。但闲下来的周美洪每天都会到公司转转,“公司现在有15个90后,抖音直播、研学对接这些新的岗位都由年轻人坐镇。我最大的幸福感就是每天进厂看到年轻人,心里舒服。人都有老的一天,只有年轻人不停地进来,这门技艺才会代代传承下去”。
2007年,周美洪的儿子周健大学毕业后回到厂里工作。为吸引年轻人了解和喜爱徽墨,周健与同事们在忠于古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融汇黄山元素、各种脸谱、针对儿童的十二生肖彩墨陆续上市,深受年轻一代消费群体的青睐,公司的年销售额也是水涨船高,达到2000万元。
就这样,周家与徽墨的缘分代代相传。
现在,周健有了儿子,取名周墨。
标签: